1.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
达州安静地卧在四川盆地东北边缘。这座城市像一只手掌,五指伸向陕西、重庆、湖北三省市的交界地带。地理坐标定格在北纬30°至32°之间,东经106°至108°的范围。
整个市域面积约1.66万平方公里,这个数字可能不太直观——差不多相当于两个上海的面积。境内地势起伏明显,大巴山南麓的余脉在这里绵延,造就了独特的山地丘陵景观。
行政区划上,达州现在管辖2个区(通川区、达川区)、4个县(宣汉县、开江县、大竹县、渠县),还代管1个县级市(万源市)。我记得第一次看到达州地图时,惊讶于它形状的舒展——各个区县像拼图般紧密相连,又各自保留着独特的气质。
1.2 历史沿革与文化底蕴
达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东汉时期。那时这里设立了宣汉县,算起来已经走过近两千年的时光。
“达州”这个名字的由来很有意思。它最早出现在唐朝贞观年间,取“四达之路”的意思。这个命名准确地预示了它后来作为交通枢纽的命运。从古代的米仓古道到现在的铁路公路网络,通达的特性一直延续至今。
文化上,达州是个有趣的混合体。巴文化在这里留下深刻烙印,你能在民俗活动中看到那种热烈奔放的气质。同时它又吸收了蜀文化的细腻精致。这种交融在当地的戏曲、民歌、手工艺中表现得特别明显。
我曾在达州乡下见过一场传统的“薅草锣鼓”,那种原始粗犷的表演形式让人瞬间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生命力。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保留至今,确实体现了当地人对传统的珍视。
1.3 人口与民族构成
根据最新的人口数据,达州常住人口约540万。这个数字在四川地级市中相当可观,说明这里始终是人口聚集的热土。
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体,占总人口的99%左右。少数民族中,土家族人口最多,其次是回族、苗族等。虽然比例不大,但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为达州增添了丰富的色彩。
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在宣汉县的某些乡镇,土家族还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和习俗。去年我在龙泉乡参加过一次土家族的“摆手舞”活动,那种欢快的节奏和质朴的舞步,至今记忆犹新。
人口分布呈现典型的中西部特征——城区和县城聚集了较多人口,山区乡镇相对稀疏。这种分布格局既带来发展机遇,也伴随着城乡协调的挑战。
2.1 主要产业布局与发展
达州的经济版图呈现出清晰的产业分层。传统农业依然占据重要位置,特别是富硒茶叶、中药材和特色养殖。大巴山独特的气候条件让这里的农产品带着鲜明的地域印记。
工业领域,天然气化工和冶金建材构成两大支柱。达州坐拥川东北最大的天然气田,这个资源优势直接催生了完整的产业链。从天然气开采到精细化工,相关企业在这里形成了聚集效应。我记得参观过达州经开区的一家化工企业,他们正在尝试将天然气副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材料,这种转型升级确实体现了产业发展的新思路。
制造业方面,汽车零部件和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。一些沿海企业向内陆转移时,达州凭借区位优势吸引了部分投资。不过整体来看,制造业规模还有提升空间。
服务业中,物流和商贸表现突出。达州作为川渝陕结合部的交通枢纽,天然适合发展物流产业。去年新建的秦巴物流园区已经开始运营,这个项目对区域商品流通的促进作用相当明显。
2.2 经济数据与增长趋势
翻开达州的经济统计报表,能看到一条稳步上升的曲线。全市GDP在2022年突破2000亿元,这个体量在川东北地区名列前茅。
经济增长率保持在合理区间,过去五年平均增速约6.5%。这个数字可能不如沿海城市亮眼,但考虑到内陆城市的发展阶段,这样的增长态势已经相当稳健。
产业结构持续优化,第三产业占比逐渐提升。现在三大产业的比例大致是15:40:45,服务业开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。这种转变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,也反映了达州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。
财政收入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步增长。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城镇,这个趋势对缩小城乡差距很有意义。我接触过一些返乡创业的年轻人,他们的故事或许能部分解释这种收入变化的原因。
2.3 招商引资与重点项目
达州的招商策略越来越有针对性。他们不再追求数量,而是更看重项目质量与当地产业的匹配度。“链式招商”成为新特点,围绕现有优势产业查漏补缺,引进上下游企业。

重点项目方面,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始终是重中之重。投资超百亿元的锂钾综合开发项目正在推进,这个项目对达州资源转化具有战略意义。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同步进行,包括专用铁路线和环保设施。
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取得一些突破。达州高新区现在入驻了数十家科技型企业,虽然规模都不算大,但代表了产业升级的方向。我曾经和一家做工业机器人的初创企业聊过,他们选择达州看中的是相对较低的运营成本和政策支持。
招商引资的环境持续改善。“放管服”改革减少了企业办事的环节,这种软环境的提升可能比硬件设施更重要。不过客观来说,达州在高端人才吸引方面仍然面临挑战。
2.4 城乡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
走在达州城区,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在快速长大。城市框架不断拉大,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同步推进。特别是达川区和通川区的连接地带,几年前还是城乡结合部,现在已经成为新的城市中心。
交通网络日益完善。铁路方面,襄渝铁路、达万铁路、达成铁路在这里交汇,构成了“十字型”骨架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持续增加,县县通高速的目标基本实现。河市机场的改扩建工程让航空运输能力得到提升。
乡村面貌变化同样显著。脱贫攻坚期间建设的通村公路现在发挥着重要作用。农产品出村进城更加便捷,农村电商随之兴起。我在渠县的一个村子里见过通过直播卖土特产的农户,这种新业态确实改变了传统的产销模式。
水利、能源、信息等基础设施同步升级。特别是宽带网络和4G信号在偏远山区的覆盖,让数字鸿沟逐步缩小。不过山区地形给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不少挑战,某些乡镇的工程成本要比平原地区高出许多。
3.1 自然风光景点
大巴山脉横贯达州全境,造就了这里独特的自然景观。八台山的云海日出堪称一绝,站在海拔超过两千米的山顶,脚下是翻腾的云层,远方是连绵的群山。这种景象可能需要点运气才能遇到,但确实值得早起等待。
龙潭河峡谷保持着相当原始的状态。河水清澈见底,两岸峭壁上生长着各种珍稀植物。夏季来这里避暑特别舒服,峡谷里的温度比外面低好几度。我记得去年夏天带朋友去玩,他们在河里发现了一种半透明的小虾,这种生态细节让自然体验更加生动。
百里峡的山水画廊名副其实。乘船顺流而下,两岸的喀斯特地貌不断变换形态。有些山体像动物,有些像人物,全看你的想象力如何发挥。游船师傅通常会很乐意给你指认那些有名字的山峰,虽然我觉得他说的“仙人指路”更像一根大萝卜。
铁山森林公园离市区不算远,适合周末短途出行。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超过90%,空气清新得能尝出甜味。林间步道修得很平整,老人小孩走起来也不费力。我特别喜欢秋天去那里,金黄色的落叶铺满山路,踩上去沙沙作响。

3.2 历史文化遗迹
达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,留下了不少文化印记。渠县汉阙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,那些石雕虽然历经千年风雨,上面的纹饰依然清晰可辨。站在这些古迹前,能感受到时间的厚重感。
真佛山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建筑群很有特色。寺庙依山而建,层层叠叠的殿宇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。这里的香火一直很旺,但商业气息不算太浓。我见过不少当地老人定期来此祈福,他们虔诚的神情让人印象深刻。
石桥古镇保留着明清时期的街巷格局。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两旁是老旧的木结构房屋。镇上还住着很多原住民,生活气息很浓郁。上次去的时候,我在一家临街的茶馆坐了半天,看当地人打长牌聊天,这种慢节奏的生活状态在城市里已经很少见了。
达州博物馆是了解地方历史的好去处。馆藏不算特别丰富,但布展很有心思。那些出土的青铜器和陶俑,默默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。我最喜欢的是巴文化展区,可以看到古代巴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信仰。
3.3 红色旅游景点
达州在革命史上占有重要位置,红色旅游资源相当丰富。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详细记录了红四方面军在这里的战斗历程。展出的历史照片和实物带着强烈的时代感,那些简陋的武器与装备,反而更能体现当年革命条件的艰苦。
张爱萍将军故居保存完好,是典型的川东民居建筑。室内陈设简单朴素,符合老一辈革命家的生活作风。故居周围现在建成了纪念园,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。我去参观时遇到一群小学生,他们认真听讲解的样子让人欣慰。
红色标语石刻散布在达州各地。有些刻在崖壁上,有些刻在民居墙壁上,虽然历经几十年风雨,字迹依然可辨。这些简单的文字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,当年就是靠着这样的宣传动员了广大群众。
王维舟纪念馆相对小众但很有价值。这位从达州走出的革命家,一生经历颇具传奇色彩。纪念馆用大量图片和文献资料,完整呈现了他的革命生涯。管理员的讲解特别投入,能感受到他对这段历史的热爱。
3.4 特色乡村旅游
达州的乡村旅游正在形成自己的特色。宣汉巴山大峡谷周边的民宿发展很快,既保留了土家族的建筑风格,又加入了现代生活设施。住在这些民宿里,早上能被鸟鸣叫醒,晚上能看到满天的星星。
开江县的荷花节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。万亩荷塘开花时的景象相当壮观,粉白相间的花朵一直延伸到天际线。当地村民会制作各种荷花相关的美食和工艺品,荷叶鸡的香味能飘出老远。
大竹县的竹海旅游别具一格。成片的竹林构成绿色的海洋,风过时发出的声音像大自然在演奏音乐。竹制品作坊对外开放参观,可以看到手艺人如何将普通的竹子变成精美的器具。我买过一个竹编的茶盘,用了好几年还很结实。
特色农家乐提供地道的乡村体验。除了品尝农家菜,游客还可以参与采摘、垂钓等活动。我记得在达川区的一个果园里摘过柑橘,现摘现吃的感觉特别新鲜,那种阳光的味道是超市水果比不了的。这些乡村旅游项目不仅让游客玩得开心,也确实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。
